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技术前沿 > 正文

一网打尽 前沿技术在典型航天装备上的应用

类别:技术前沿 日期:2017-11-15 12:14:29 人气: 来源:

  航天相关的前沿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技术思维和技术线,是对渐进性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前沿技术在航天武器装备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装备性能,革新作战形态和操作模式,重塑现有的装备研制和生产流程,推动航天领域的转型发展。

  高超声速技术的应用将催生高速化新型空天武器装备,未来还将实现快速、廉价、高可靠性的航天运输系统。

  高超声速技术将使未来的作战装备具备高速化、智能化的特点。高超声速技术的应用,使得未来战争在攻、防两端的作战节奏显著加快,“高速化”将成为未来装备发展的重要趋势,典型方案是以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助推滑翔导弹、空天飞机等为代表的新型空天武器装备;还将间接带动电磁轨道炮和激光武器等其他高速打击方案的发展。而在高超声速作战条件下,战场状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推动信息化装备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装备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自处理、自配置和自操作的能力,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作战。

  高超声速技术的发展还将为实现快速、廉价、安全、高效的航天运输体系创造条件。未来,特别是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运输飞行器和空天飞机的出现与应用,将显著提高运载能力,大幅度降低航天运输成本、缩短发射准备时间,增强航天发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激光技术具备“看见”即“命中”的特点,是快速拦截多目标的理想武器。与现役的防空导弹相比,同样拦截距离为150km外的目标,防空导弹以3倍声速飞行,击中目标需要耗时2min,而激光武器发出的激光束只需1s就可以击中同等距离外的目标。

  激光技术可实现海、陆、空、天,多平台、低成本、灵活部署。激光武器仅消耗电能,每发费用只需要几美元,远低于每枚50万美元的“爱国者”导弹。激光技术为武器带上“护身符”,增强武器的自身防御。作为一种有效的光电对抗装备,激光武器能干扰、或敌方精确制导武器的进攻。

  量子雷达可提高导弹系统的预警、电子对抗、反隐身、超视距作战和区域防空等能力,并现有隐身技术和反辐射武器作战模式。

  部署在地面/舰上的量子雷达,依靠其强大的反隐身技术和极远的探测距离,将可能使几乎所有的空中目标都逃不过量子雷达的探测,并可持续探测目标的轨迹和行踪,依据量子雷达的引导,将大大提高防空反导系统中的面对空导弹的命中概率。

  装备量子雷达的作战飞机,由于对空目标探测距离极远,将使空中作战从目前的中距扩展为远距。例如,战机的火力距离可达到数百至数千千米之外,空中战争将从传统的数十千米的超视距作战变为间隔数千千米的非接触战争。

  此外,量子雷达不发射电磁波,当前的反辐射导弹基于侦收电磁波的作战机理将无法捕获到量子雷达,将彻底反辐射导弹的作战机理和作战模式。

  量子通信技术将实现武器装备和卫星系统的安全保密、超光速和远距离通信,可应用于无人、深海和核辐射等特殊。

  在安全保密通信方面,量子技术具有传统加密通信无法实现的绝对安全、可靠的特征,可构建作战区域内机动的安全军事通信网络。

  在无人作战系统中,量子技术的超大通信容量、超快通信速度和超强抗干扰能力将为无人系统平台提供强有力的。

  在深海作战应用中,量子波束凭借态传输与介质无关的特点,可以在深海下通信。水下潜艇再也不需要浮出水面来通信,不会自身。

  超材料技术应用于导弹及其他武器隐身设计领域,可使敌方传统的探测和制导雷达失效。受耐高温性能的,超材料技术尚不适用于战术导弹。可将超材料应用于战略导弹的中段,以超材料技术为基础,对弹头和设备舱等部段采用超材料隐身设计,将电磁隐身性能与具有常规机械、物能的结构技术相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不改变导弹外形特征和不影响现有动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具有高隐身性能,使导弹防御系统的预警雷达和作战指挥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在舱体表面产生负折射效应,让电磁波发生波束偏折或极化旋转,从而实现隐身功能。

  新型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可现有航天装备的研制流程,实现航天装备设计、制造、验证一体化,具备按需定制和快速生产能力。

  昂贵金属材料的航天结构件的增材制造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浪费。例如,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技术可以把高性能金属零件制造的材料利用率提高到60%~95%,甚至更高,同时显著减少机械加工量。

  增材制造还为高性能、难加工金属大型复杂整体构件低成本、快速制造提供了技术新途径,还能够制造一些过去无法实现的功能结构,通过多材料任意复合,实现一个零件的不同部位分别满足不同的技术需求等。

  此外,增材制造可实现零件的高性能成形快速修复,实现空间在轨快速制造等,显著改变现有的航天制造体系。

  前沿技术对航天装备发展有性的影响。未来我们应重点关注高超声速技术、无人自主技术、定向能技术、量子通信、量子雷达、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应用模式和可行性,为我国未来航天装备体系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贝伦特微商-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