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市场分析 > 正文

反思:乡村旅游成败案例剖析

类别:市场分析 日期:2017-11-6 17:28:12 人气: 来源:

  谜一般的莫干山,吸引着游客争相前来,一睹风采。它更是一个鲜活的样本,以其与日俱增的发展活力,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也是许多美丽乡村的缩影。2016年旅游收入高达十几亿元,成就“莫干之谜”。

  在莫干山,民宿动辄千元一晚的价格成为了标配,有些甚至达到三四千元一晚,旺季的时候还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与如今的火热相比,十多年前,莫干山镇却是另一副模样。虽然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在其境内,但当地却没有享受到多少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作为水源地,莫干山地区所有产生污染的产业都被清退,除了小农耕作和零星的农家乐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2004年,南非商人高天成(Grant Horsfield)在游玩时发现,莫干山乡间的非常适合都市人休闲度假,但档次偏低的农家乐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高天成觉得这是一个商机,便在一个村里租下六间破败不堪的老房子,通过精心设计,成「洋家乐」。

  高天成认为莫干山的农舍与当地自然、人文浑然一体,通过旧物利用和空间设计,就能满足中高端人群的休闲度假需求。之后,他又相继租用老屋,打造了「裸心乡」等一干既有设计美感,又保留了乡土元素的精品民宿,吸引了很多游客入住。

  高天成的试验,为莫干山了一个新的产业,许多投资者纷纷效仿,在此打造精品民宿,曾经被空置或遗弃的破败老宅,重新焕发了生机。而近年来在中高端消费群体中兴起的「逆城市化」生活方式,则让越来越多的人拥进莫干山。

  在民宿产业的带动下,莫干山农房的租金以每年翻一倍的速度上涨。而当地村民除了房租收入,有的还在民宿做起了服务员。此外,村民栽种的蔬菜和水果,每年都会以略微高出市场的价格供应给民宿。

  德清县认定精品民宿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方向之一,在旧屋上给予了相对宽松的政策。2015年五月,德清县发布全国首部县级乡村民宿地方标准规范,有规划地引导民宿差异化发展,并通过成立莫干山民宿学院,为从业者提供专业化的民宿课程培训。

  投资者、村民、当地,多方要素的有效组合,使莫干山民宿成为乡村创新发展的出色范本。2016年10月,莫干山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地处关中平原,在陕西算不上古村、名村,只是渭北旱原上的一个普通村子,全村共有62户286人,土地面积660亩。这里缺山少水,自然和人文条件均不突出,也不是重点扶持的“典型村”。

  上世纪70年代之前,袁家村是远近闻名的叫花子村,上世纪90年代后,集体经济逐渐衰落,村干部着手寻找新的出。2007年,村上花了20万元在上打广告买点子,在专家学者的下,村上因地制宜,确立了打造“关中印象体验地”发展规划。

  村里通过集资的方式,筹措资金近亿元,开始修建民俗村。村里没有古建筑,他们从礼泉、山西运城购买三座古楼房,整体拆卸运回按原貌重建,就是游人看到的拥有古茶楼、油坊、布坊、面坊、醋坊、辣子坊及地方名优小吃等百余间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一条街,几年间迅速火遍全国。

  袁家村持续发展的精髓是不断创新产业形态。在村干部的带动下,袁家村先是建起农民个体经营的“农家乐”,后来又建了特色小吃街,引来特色餐饮、旅游商品等资源,提升了乡村旅游层次。随后又打造“月光下的袁家村”,发展酒店住宿、酒吧等夜间经济,还通过成立股份公司、群众入股的方式,实现“全民参与、共同富裕”。

  良好前景让外出打工的袁家村人纷纷回村。2007年,现在很多村民收入是打工时的10倍。据村干部介绍,现在每户村民能年入20万元,在外打工的20多名年轻人也几乎全部回村发展。袁家村还带动了周边10个村发展,吸纳了超过2000名外村来此就业。

  2012年以前芭蕉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120户,几乎都住老旧瓦房和茅草房,卫生脏乱差,农民收入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全村119户人,以前竟然有40多个单身汉,‘光棍村’的说法曾让村民和村干部都倍感头疼;“不是醉醺醺地打牌,就是冲突不断,外人连村子都不敢进。”曾在芭蕉村任村民小组长的南班村党支部高勇坦言,村民发展动力缺失、没有上进心,以低效产业为主的芭蕉村,迟迟没有富起来的迹象。

  改变发生在2012年。这一年,白沙将芭蕉村纳入“美丽乡村”打造计划之列,采取农户出一点、出一点、银行贷一点、集体补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方式,共投入3000万余元进行了整村大,让家家户户都住上了143平方米的二层楼房。纵横有序的林荫村道取代了泥泞土,告别了每到雨季,村里都是泥泞遍地、污水横流的日子。

  美了村庄,也美了村民的心。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启动,村民们开始主动外出打工,村民的面貌变了、接触的人多了,40多位新媳妇一个接一个地娶回来——“光棍村”成为历史。芭蕉村村民们借着邦溪镇整体开发的机遇,纷纷做起了民宿,还成立了芭蕉村休闲观光农业合作社,发动全体村民入股,吃上了旅游饭。

  依托芭蕉村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村里成立了芭蕉村休闲观光农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参与旅游发展。此外,芭蕉村还整合1460万元资金启动休闲农庄建设,打造集民宿、餐饮、自驾、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农业休闲乐园,让全村在去年便实现了旅游增收15万元。

  经过4年多的打造,2015年10月中旬,农业部揭晓2015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榜单,芭蕉村以“特色民俗村”跻身其中,成为海南西部年度唯一入选者。

  龙头村位于陕鄂渝交界处,一眼望去,“白壁、青瓦、马头墙、格子窗”的徽派民居建筑群与青山秀水的美景相映成趣。龙头村共有846户3176人,全村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3900亩。龙头村距县城5公里,距离省会西安五六个小时的车程。

  事实上,从三四年前开始,龙头村的发展就有主导因素。也正因此,龙头村很快就建起仿古一条街、秦楚农耕文化园、观光茶园等特色景观,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改善明显。

  然而好景不长,在2012年风光过一阵子之后,从2013年开始龙头村便逐渐冷清:除重要节假日外,这里游客稀少,早先修建的酿酒、豆腐等10个具有当地特色的作坊,已有多家关门停业,仿古一条街两侧的商铺也基本成为“摆设”。一位村民说,虽然建起了特色民居,但没有太多挣钱的子,“带动不了经济发展”。

  据龙头村当地村民介绍,龙头村核心景区范围约9平方公里,涉及村民550户,其中约90%的农户都将土地流转了,流转土地面积达2000亩,目前流转费用约为每亩750元。

  但是,由于旅游产业尚未做强,同时村上也未形成其他规模产业,农户们在土地流转后很难找到其他致富门,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在外打工。村民姜宏伟感叹道:“打造一个好的,如果人都出去了,就失去意义了。”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长寿村,原本人口不足500人,百岁老人却多达6人,每10万人中拥有30.98位百岁老人,当地人几乎无肿瘤,多数老人无疾而终。

  真正让巴马开始声名远扬的,是在1991年举行的国际自然医学会第13次年会上,巴马被宣布为继前苏联高加索、巴基斯坦罕萨、厄瓜多尔比尔班巴、中国新疆南疆一带之后的世界第5个长寿之乡。之后3年,“长寿巴马”蝉联国际自然医学会的年会主题。以巴马为研究,国际自然医学会发表的报告和论文达数百万字之多。

  作为“世界长寿之乡”的巴马,缔造了“养生传奇”。游客、养生者纷至沓来,大量人口的涌入,在不同方面和冲击着巴马的承载力。建设混乱、污染、配套不足等问题,让寿乡的生态有了被刺伤的阵痛。千百年来的被惊扰,生态极大挑战。

  “危楼高百尺,手可伸对门,不敢楼边过,恐怕砸到人。”有人用此诗戏谑核心景区坡月村的楼房乱象。放眼望去,除了一排排边摊,店面的玻璃窗上都贴满了中药保健品、器械与长寿食品的广告。清凉的空气里开始弥漫着熏人的商业气息。

  “与被打破了,憨厚朴实的民风变质了。”一位来此居住的休养者略带伤感地说。就连22年前亲自将巴马送上“世界长寿之乡”席位的森下敬一也叹息说:“再也不想去了。”在国内举行的某次研讨会上,他直称巴马是“失败的案例”。

  二、全民创业,把所有人的利益都绑到一个产业链上,形成餐饮、住宿规模,同时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把优势项目进行股份化管理,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而从一些未达预期的案例来看,一些地方发展乡村旅游不考虑客观实际,认为“是乡村就能发展乡村旅游”,对投资开发项目不作科学论证和规划,忽视交通、食宿、民俗文化、产业结构、原住民利益等重要因素,最终导致投资项目没有成为财富反而变成包袱。

  如果乡村发展到了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房子,污水横流的地步,那么,乡村最核心的东西也就没有了,也就谈不上乡村旅游。

  文章来源:青蓝文旅综合自日报《广西“长寿之乡”巴马困境:失败案例 再也不想去》、《乡村旅游开发失败案例反思:龙头村为何没有成为“袁家村”》等文章,图片来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贝伦特微商- All Rights Reserved